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齐墩果酸通过抑制自噬调节变应性鼻炎中的Treg/Th17细胞失衡
王丽, 黄永阳, 张义, 綦彬, 万龙, 杜炎平, 陈才盛
摘要455)      PDF (594KB)(237)   
目的 探讨齐墩果酸对变应性鼻炎(AR)中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s 17,Th17)的调节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 收集AR患者鼻黏膜组织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饲养BALB/c小鼠。PBMC用于建立AR细胞模型,BALB/c小鼠用于建立AR动物模型。对于AR细胞使用150 μg/ml的齐墩果酸进行治疗。对于AR小鼠使用低剂量(L)-齐墩果酸(50 mg/kg)、高剂量(H)-齐墩果酸(200 mg/kg)、自噬抑制剂3-MA(10 mg/kg)、H-齐墩果酸+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Rapa,1 mg/kg)分别进行治疗。qRT-PCR测人鼻黏膜组织IL-17A和Foxp3的表达以及小鼠各组鼻黏膜组织中RORγt和Foxp3的表达。流式细胞术从PBMC中分选Th17和Treg细胞,并检测PBMC中白细胞介素17A(IL-17A)细胞和叉头样转录因子3(Foxp3)细胞的比例。Western blot法检测Th17和Treg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II、LC3-I、p62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小鼠鼻腔灌洗液中IL-17A和IL-10的表达。结果 AR组患者鼻黏膜组织中IL-17A表达显著增加,但Foxp3的表达显著降低(P 均<0.05)。齐墩果酸下调PBMC中IL-17A的表达,并上调Foxp3的表达。齐墩果酸抑制Th17细胞和Treg细胞中Beclin1、LC3-II以及LC3-I的表达(P 均<0.05),促进p62的表达水平。齐墩果酸降低AR小鼠体内IL-17A和RORγt水平,并上调IL-10和Foxp3的水平(P 均<0.05)。结论 齐墩果酸通过抑制自噬信号改善AR中Th17/Treg细胞的平衡。
2023, 30 (9): 574-.
388例儿童扁桃体肥大细菌学分析
左路杰, 耿江桥, 赫莉, 张爱英, 黄爱萍, 王丽, 刘莹莹
摘要618)      PDF (455KB)(275)   
目的 多因素研究分析儿童扁桃体肥大细菌学特点。方法 选取河北省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手术治疗的扁桃体肥大患儿388例,术中留取扁桃体表面分泌物及扁桃体实体组织标本,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细菌培养条件致病菌检出情况,比较患儿在性别、年龄、孕周、喂养方式等多个相关因素间的差异并分析其药敏特点。结果 扁桃体肥大患儿中条件致病菌检出率为32.47%(126/38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肺炎链球菌为主。伴鼻窦炎患儿条件致病菌检出率为43.52%(47/108),高于不伴鼻窦炎患儿条件致病菌检出率28.21%(79/28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8.325,P =0.004);伴腺样体肥大患儿条件致病菌检出率为35.26%(116/329),高于不伴腺样体肥大患儿的条件致病菌检出率16.95%(10/59),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7.684,P =0.006)。在性别、年龄、孕周、喂养方式、家庭宠物、生活环境、病史长短等因素进行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以上常见细菌对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及磺胺类耐药明显。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肺炎链球菌为儿童扁桃体肥大的菌群分布中主要的条件致病菌,鼻窦炎及腺样体肥大是影响儿童扁桃体肥大菌群的重要因素。在儿童扁桃体肥大及其相关疾病诊治中,头孢类抗生素仍是用药首选。
2023, 30 (8): 515-.
主观性耳鸣临床特征与病程相关性分析
张浩鹏, 王丽华, 陈婕, 张治军, 薛明, 吴曙辉, 郁燕敏, 尹梓名, 李季, 岑经途, 吉琳, 王宗耀, 郭裕
摘要492)      PDF (519KB)(195)   
目的 探讨主观性耳鸣患者不同病程之间的临床特征和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上海市七家医院就诊的595例主观性耳鸣患者,依据病程分为6组,根据患者的临床信息和耳鸣残疾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耳鸣评价量表(tinnitus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TEQ),视觉模拟量表(VAS)等数据,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程相关性。结果 不同病程耳鸣患者的听力损失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病程≥36个月的患者听力损失率更高,中、重度听力损失患者比例更高;病程1~3个月的患者耳鸣程度更严重,更容易伴随烦躁症状,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耳鸣初期(0~3个月),气滞血瘀型比例最高,随着病程进展(≥12个月),肝肾阴虚型比例最高,病程1~6个月的患者更容易伴随入睡困难,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特发性耳鸣患者的耳鸣频率、响度与病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病程0~6个月的患者低频所占比例较高,病程≥6个月的患者高频所占比例更高,随着病程进展,耳鸣响度逐渐降低;不同病程之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6个月的患者PT、APTT高于病程<1个月和≥36个月的患者。结论 耳鸣的临床特征和严重程度与病程存在相关性,因此,在耳鸣的治疗中,除了疾病本身外,根据病程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特别在急性期侧重患者的心理状态是改善临床疗效的一个途径。
2023, 30 (7): 424-.
以颈淋巴结肿大首诊的Castleman病1例
何庆, 牟忠林, 王丽萍, 丁顺
摘要597)      PDF (534KB)(659)   
2022, 29 (3): 195-.
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浆对氧磷酶活性、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与氧化应激的关系研究#br#
王丽娜, 舒卫宁, 羡慕
摘要274)      PDF (418KB)(304)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浆对氧磷酶1(paraoxonase 1,PON1)活性、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水平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间来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的AR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86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浆中PON1、ECP与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比较分析不同组别间、不同类型AR患者间的指标差异,并分析它们与氧化应激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  AR组血浆PON1活性、总抗氧化态(total antioxidant state,T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CP、嗜酸性粒细胞(Eos)、总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E,IgE)、总氧化态(total oxidation state,TOS)与氧化应激指数(oxidative stress index,OSI)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AR患者血浆PON1、TAS水平明显低于轻度AR患者(P<0.05),ECP、IgE、TOS与OSI高于轻度AR患者(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R患者血浆PON1、ECP、IgE均与TOS、OSI、TAS呈现低度相关(P<0.05),而EOS与氧化应激指标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患者病发期有着低血浆PON1水平与高ECP水平,与高氧化应激状态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的严重程度。
2022, 29 (2): 104-.
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通道调节慢性鼻窦炎上皮细胞自噬及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的作用探究
王丽, 黄永阳, 张义, 綦彬, 万龙, 陈才盛
摘要1151)      PDF (3446KB)(713)   
目的 探究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t 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ankyrin1,TRPA1)对慢性鼻窦炎(CRS)上皮细胞自噬与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lar-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TRPA1在对照组、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 nasal-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及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观察各组患者鼻黏膜组织内自噬水平;分离培养鼻黏膜上皮细胞,利用细胞角蛋白AE1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上皮细胞;将鼻黏膜上皮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脂多糖(LPS)组、LPS+TRPA1抑制剂组,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TRPA1在mRNA和蛋白上的表达水平,以自噬双标腺病毒mRFP-GFP-LC3感染细胞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自噬情况,并使用透射电镜观测各组细胞自噬小体形成,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ICAM-1在mRNA和蛋白上的表达水平。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CRSsNP与CRSwNP患者鼻黏膜上TRPA1平均光密度值升高,其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上调(P<0.05),且LC3-II平均光密度值升高,LC3-II/LC3-I比值升高,Beclin-1蛋白相对表达量上调而p62蛋白相对表达量下调(P<0.05),组织内自噬水平升
高。成功分离到生长密集、形状为梭形或多边形以及AE1呈阳性表达的鼻黏膜上皮细胞;与LPS组比较,经过LPS与TRPA1抑制剂共处理的鼻黏膜上皮细胞TRPA1 mRNA相对表达量与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下调(P <0.05),自噬溶酶体红色荧光减弱,自噬小体也明显减少,同时,ICAM-1mRNA相对表达量与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下调(P<0.05)。结论  CRS中TRPA1表达异常增加,自噬水平也升高,靶向抑制TRPA1能够抑制CRS上皮细胞自噬以及ICAM-1表达的升高。
2022, 29 (12): 780-.
超声检查在新生儿颈部异位甲状腺诊断中的应用
王丽梅, 王莉, 吴青青
摘要290)      PDF (1001KB)(208)   
目的 总结超声检查对新生儿颈部异位甲状腺的诊断作用及其超声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经新生儿筛查后可疑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患儿进行颈部超声检查。检查时患儿仰卧位,头部充分后仰,使颈部尽量拉长,超声探头频率9~15 MHz。结果 96例可疑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经超声诊断为异位甲状腺17例(17.71%),共18个异位甲状腺肿块。超声检查9例(52.9%)异位甲状腺患儿颈前无甲状腺组织显示,有时甲状腺床可见小囊肿;8例(47.1%)患儿颈前可探及甲状腺组织回声,甲状腺组织回声多不均或增粗,可合并结节。异位甲状腺位于舌骨周围颏舌肌与颏舌骨肌之间软组织层内(55.6%)、舌根内(22.2%)及甲状软骨板周围(22.2%)。异位甲状腺肿块边界均清晰,上下径为(0.78±0.38)cm,左右径为(0.76±0.18)cm,前后径为(0.79±0.33)cm,平均体积为(0.25±0.09)cm3。彩色多普勒显示异位甲状腺肿块周边见环状血流,其中12个内部血流轻-中度增多。结论 新生儿颈部异位甲状腺常见于舌骨周围、舌根内和甲状软骨周围。超声用于新生儿颈部异位甲状腺的定位准确可靠。
2021, 28 (12): 732-.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病毒和支原体及衣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赫莉,宋英鸾,耿江桥,王乐,王亚芳,权珊,刘莹莹,王丽
上颌窦纤维血管瘤1例
杨栋,王丽,徐建华,解建军
嗅神经母细胞瘤12例
王丽萍,王全桂
以双侧喉返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婴儿佩梅病1例
王亚芳,王晓冬,王丽辉,权珊,赵海涛
雾化吸入防治鼻咽癌放射性口咽损伤的时机
彭军,孟祥毅,王丽权,刘贺菊,柳淑洪
天津地区主要变应原分布特点分析
张永兰,张金梅,王丽生,林鹏
不典型喉黏膜增生性病变临床及病理分析
邱新峰 张珂 王丽
摘要277)     
2013, 20 (8): 447-448.
超声对特殊部位甲状舌管囊肿的诊断价值
王丽梅 朱强 徐文
摘要125)     
2012, 19 (9): 509-511.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
王丽. 刘泽兵 郑时玉 罗金芳
摘要122)     
2012, 19 (9): 478-480.
正常儿童喉部的超声解剖学研究
王丽梅 朱强 金珍珍 夏春霞
摘要144)     
2012, 19 (8): 449-453.
气管切开内镜下治疗气管肿瘤的临床观察
张庆泉 王强 姜绍红 王丽
摘要152)     
2012, 19 (11): 583-584.
腺样体切除术出血原因及预防方法
朱宇宏 王丽 柳忠禄
摘要162)     
2011, 18 (6): 333-334.
慢性中耳炎颞骨CT中鼻部影像学改变
杜锦朵 王丽 马芙蓉 潘滔
摘要152)     
2010, 17 (6): 322-323.
钬激光手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疗效分析
张军 王丽权 李唐英
摘要386)     
2010, 17 (10): 523-525.
鼻咽多形性腺瘤1例
王丽红 陈晓红 董洪松 侯丽珍
摘要156)     
2008, 15 (6): 377-377.
重型小脑脑干位乙型脑炎1例
王丽萍
摘要404)     
2007, 14 (1): 66-066.
变应性鼻炎标准化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
朱丽 马芙蓉 王丽 刘仲奇
摘要381)     
2007, 14 (1): 14-016.
顽固性鼻出血发病特征及临床分析
王丽 王丽华 周玉英 闫燕 张迎宏 朱丽 潘滔
摘要165)     
2006, 13 (9): 649-651.
慢性鼻窦炎与鼻窦CT的相关性研究
闫燕 马芙蓉 王丽
摘要426)     
2006, 13 (10): 713-715.
抑癌基因PTEN在喉鳞状细胞癌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
何龙 王继群 山艳春 王丽华
摘要152)     
2005, 12 (4): 235-238.